物探找水仪天电法如何找基岩裂隙水?
其中在【理论探讨】之五中,我们介绍了裂隙水是极性分子,在天电图中一般会表现为低值。在地层中有些岩石含矿物水(结构水、结晶水、吸附水),也是极性分子,也会形成低值。作为物探人员不可能未卜先知,分析出哪些低值是岩石含矿物水形成的,哪些低值是裂隙水形成的。这就需要总结规律,从低值形态、数值大小、岩石性质、已知井状况等方面分析研究。
裂隙水会造成低值,含矿物水的岩石也会造成低值,有时很难区分,这就造成了天电法“测图容易读图难”。看图不能只看图的颜色和异常形态,也要看异常之外背景数值的大小。要排除假异常后“高中找低,低中找高”。也就是说,背景值高就应找低值异常,背景值低就应找高值异常,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选低值异常是危险的。
根据我们多年对普奇PQWT系列物探找水仪的使用研究,发现裂隙水的低值与矿物水的低值规律是不完全一样的。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:裂隙水大多是构造裂隙中的水,它造成的低值的分布大多是局部的,范围受局限的,经常表现为数值突变的“异常”。而矿物水造成的低值大多是大范围的,层位较稳定,很少出现真正的局部异常。
具体来说有以下十一条经验可提供给大家参考(各条皆指静水位以下):
1、研究高低值异常要三图联读(原始曲线图、原始剖面图、处理剖面图),要重视数值在横向或纵向上的突然变化,也要重视图中的细节变化。当低值很多时是否有低值异常,往往处理图看的更清楚。如果只喜欢看曲线图,不会看剖面图,就不会分析异常的成因。尤其是,做任何事最怕的就是原始资料不真实。发现了异常如果不愿意做错位复测验证,而只是主观上认为它是真实的,同样是碰运气。
2、横向上的v字形低值异常,如果低值的源头在最浅部,不论是单通道或多通道仪器测的都应再做错位复测,以排除非构造性低值下传。只要排除了非构造性的低值下传大多有水,水量大小与岩性有关。
3、在v字形低值下传的一定深度再次出现的低值团块,要观察它是否是纵横低值叠加造成的,如果不是叠加,那就可以肯定是又出现了一个低值体,含裂隙水的可能很大。
4、在同等深度出现的紧靠高值的低值块体,或是夹在高值中间的低值块体,其成因一般与低值下传无关,大多会出好水。可以用同位复测验证一下,以防因电磁环境不好而出现的信号时变问题。
5、如果测点较多,两边是高值,中间是低值,但低值异常不是很窄的v字形,只要能排除高低值下传成因,打高低值接触带一般有水,水量大小与岩性有关。在沉积岩地区,如果电磁环境正常,原始图的最大值较小,选择低值打井,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岩性不好的风险。数值大小对于分析图件很重要,但在衡量数值的大小时必须注意电磁环境对它的影响。
6、如果图的一端是高值,另一端是低值,数值是渐变的,要考虑数值低的一边是否有土层变厚或风化层变厚的可能(如果确是如此,这也是非构造性低值下传造成的,有水的可能性小)。
7、如果图的最大值较小,又不是在无用电区域,说明岩性偏软。图中的低值层或低值点数值会更小,这样的低值一般无利用价值。例如泥质岩石就是这种情况。此外,在玄武岩地区,因柱状节理很发育,节理中往往有很薄的泥质充填。有的玄武岩含伊丁石,化学式中有4个结晶水,岩石硬度大,但天电值较小,故选低值中的低值效果一般不好,宜选高低值接触带。
有含泥质岩石的地层要找脆硬性的砂砾岩,应选择高值异常。没有泥质岩石的脆硬性岩石地区应选择低值异常,含裂隙水的可能性大。
在数值不很大的结晶岩石(如花岗岩,片麻岩等)中的浅色脉岩,矿物成分以石英、长石为主,是非极性物质,脉岩中很少含矿物水,一般会显示高值异常,也是好条件,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选低值异常。
8、如果图中的最大值很大,电磁环境正常,说明岩石坚硬,图中较薄的低值夹层的数值也不会很小,说明它不是软岩,有裂隙水的可能性较大。
9、图中的浅层低值层大多与风化层有关,如果图的最大值较大,浅层低值层有水的可能性大。如果图的最大值不大,只要没有砂层水,浅层低值层有水的可能性小(数值大小可参考朋友圈6.21理论探讨之一)。
10、以水平层状为主的剖面图,如果高值层和低值层相间,层次较多,一般有水,这就是所谓的“水平多层有水不少”。如果层次较少,高值层与低值层的数值反差较大,在处理剖面图上高值层之下的低值层容易有水。如果低值层在上高值层在下,二者反差较大,当低值层数值不是很小时,低值层容易有水。当低值层数值很小时,它下面的高值层容易有水(衡量数值大小还要看附近的电磁环境对其影响如何)。
11、如果低值层范围较宽,厚度较大,层位稳定,岩石中有矿物水的可能性很大,容易成为“高阻低值层”或“低阻低值层,含水不好。